关键词:《活幼口议》作者 演山省翁 曾世荣 考证
摘要:《活幼口议》是宋元时期流传甚广的一部儿科著作。关于其作者,明清以前的医家均认为是演山省翁,而近世学者大都遵从丹波元胤的论断,认为其作者是元朝曾世荣,演山省翁乃曾世荣之别号。笔者通过查阅史志、地方志,对比《活幼口议》、《活幼心书》在风格、体例、内容上的不同,考察演山省翁与曾世荣从医经历、处世哲学的差异,得出结论,演山省翁并不是元代曾世荣而是南宋时期的江南世医,他才是《活幼口议》的真正作者。
《活幼口议》是宋元时期一部颇具影响的儿科专著,后世许多医籍如《医方类聚》、《永类钤方》、《古今医统大全》、《普济方》等都收录了该书。《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以及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活幼口议》等,称该书为“元·曾世荣撰”,与曾世荣的另一部著作《活幼心书》并行于世。近年来许多学者大都遵从这一观点[1、2]。笔者近日在查阅《中国医籍提要》、《中国分省医籍考》、《中国医史医籍述要》时却发现,这三本书均只收录了曾世荣撰《活幼心书》一书的史实,而对《活幼口议》只字未提。于是疑惑顿生,象《活幼口议》这样一部流传甚广的著作,如果是曾世荣所著,怎么会没有收录呢?是遗漏?还是另有原因?于是笔者进一步查阅了明清时期的目录学著作及医学典籍,结果发现,除了丹波氏在《中国医籍考》中以“曾世荣撰”收录了《活幼心书》、《活幼口议》两部著作外,《永乐大典》、《医藏书目》、《幼科释谜》等均以作者演山省翁收录《活幼口议》。是丹波氏另有考证,还是自丹波氏以后以讹传讹?《活幼口议》的作者究竟是谁?曾世荣与演山省翁是否同为一人?
《活幼口议》的史志记载
要弄清这一事实,首先从丹波元简的《中国医籍考》开始,该书成书于1826年,全书共分80卷,收录了从秦汉到道光初年约2600多种医籍,是一部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目录学专著。该书在方论五十二中收录了《活幼心书》、《活幼口议》。同时,丹波氏对《活幼口议》有着较高的评价[3],并附上跋文。丹波氏在跋文中认为“《活幼口议》二十卷,元·曾世荣撰,见于焦《国史经籍志》”。丹波氏以《国史经籍志》为依据,前提必须是曾世荣有演山或省翁别号,因为该书清楚地记载了《活幼口议》20卷(省翁),《活幼心书》(曾世荣)。考察同一时期的另一部目录学著作《经籍访古志》,我们发现该书收录了《活幼心书》3卷,《新刊演山省翁活幼口议》20卷,前者注明了作者为曾世荣,而后者并没有注明作者,我们只是从书名中得知作者为演山省翁。因此,曾世荣是否有省翁的别号,就成了我们要考察的关键问题之一。
历代地方志给我们提供了可靠的线索。明清以来,《湖南通志》、《衡州府志》、《衡阳县志》都没有记载曾氏别号省翁,并著《活幼口议》,但都提供了曾氏著有《活幼心书》的史实。另外从《活幼口议》中我们得知,演山省翁“世居江南”(议明至理序),“江南”一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释为:长江以南之总称,今通称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为江南,宋置江南路,其地东限闽海,西界夏口,南抵大庾,北际大江,即今江苏以南,丹徒以西,安徽以南及江西全境。同时,《元史·地理志》介绍,今之衡阳在元朝设为衡州路,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由此可见,衡州在宋元时期并不属于江南之范畴,那么,地居衡州的曾世荣怎么会自称“世居江南”呢?另外《元代医事年表》[4]也清楚记载“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秋,曾世荣取先师刘思道遗书删繁补缺,撰成《活幼心书》三卷”的史实,该文并没有记录其著有《活幼口议》。
《活幼口议》、《活幼心书》的异同
对比《活幼心书》、《活幼口议》两部著作,我们可以找到更为确凿的证据,两书在行文风格、编排体例上截然不同。《活幼口议》采用议论文体,研微极隐,特色鲜明,但行文古奥,有些地方咬文嚼字,令人晦涩难懂,有好奇作异、玄弄词藻之弊。相比之下,《活幼心书》则行文流畅,平正通俗,简明易懂得多。《活幼心书》采用七言歌括形式,将小儿疾病诊断、治疗等概括其中,深入浅出,并在歌括后加以注释,既便于诵读,又便于理解记忆。曾氏幼时从乡先生李月山习儒,有较深厚的文学功底,所以行文著书时能够言简易明、医理畅达。相对而言,《活幼口议》“求之文理,诚若不足”也不足为怪了。另外,在编排体例上,《活幼口议》共分20卷,卷1至卷3议明至理;卷4、卷5论初生儿证候,卷6详解小儿脉象指纹,卷7为面部气色辨证,卷8阐述疑难证病机,卷9论胎中受病,卷10至卷16论痰热证候及治法,卷17至卷20论肿胀等病证治法方药。这种编排体例条理欠分明,阅读时不能提纲挈领。《活幼心书》全书共为3卷,上卷为决证诗赋75则,中卷为明本卷及拾遗8则,下卷为信效方,这种编排方式简单明了,执简驭繁,让人一目了然。
《活幼口议》、《活幼心书》两书的矛盾之处
同一作者在行文著书时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倒也并非不可能,但在相同问题的论述上,决不会出现自相矛盾之处。而《活幼口议》、《活幼心书》则出现多处前后抵牾的地方。如《活幼心书》卷上“议金银薄荷”条,引述名医何澄之论,认为金“银”薄荷乃金“钱”薄荷之误,而《活幼口议》中治疗急慢惊风之方药,几乎均用金银薄荷同煎。《活幼口议》载方102首,《活幼心书》载方230首,相同的方剂寥寥无几,琥珀抱龙丹本是曾氏家传秘方,但在《活幼口议》中并未提及;褐丸子、梨浆饮等演山省翁认为妙用至纯之方也未在曾氏《活幼心书》中有使用的痕迹。同时,两书在对待某些疾病的诊治上,也大为不同。如急惊风,曾氏《活幼心书》认为急惊病变,重在心肝,治疗时分为三证,即“惊生于心,风生于肝,搐生于气,蓄气而成搐”,治疗时要解热凉心肝,后用平和汤调理,稍热之剂则难用。其治疗急惊善用五苓散,这可以说是开五苓散治惊风之先河。《活幼口议》治疗急惊时认为“急惊尤当定搐,搐由风也,风由热也,搐既已作,方可下热退惊,热若不退,惊亦不散,不移其时,搐搦又作”,治疗时使用真珠天麻丸、却风散、揭风汤等搜风剂截风定搐,而这种治法正是曾氏所不齿:“愚尝感慨诸人,每见惊风搐作,不明标本,遽然用金石、脑、麝、蜈、蚕、蛇、蝎,大寒搜风等剂投之,耗伤真气,其证愈甚,多致弗效”。
曾世荣与演山省翁风格迥异
对比完两部著作的差异之后,我们还可以从曾世荣、演山省翁两者从医经历等方面更深一步地进行发掘。
曾氏幼从同乡李月山先生习儒,后来场屋之事废,转而用儒攻医,师事同里世医刘世甫(思道),得医学于心传,又继承了其师五世祖刘茂先及宋徽宗时“活幼宗师”戴克臣两者之儿科精华,在元代颇有声誉,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范之一。曾氏一生以儒家“仁”为本。这在其行医经历及著作《活幼心书》中得到充分体现,他在《活幼心书》卷首写道:“涉厉风波老此身,业医惟务体诸仁,幼吾幼及人之幼,一念融为四海春。”
演山省翁“仆忝执幼科,传授四世……一日扣遇高明,深诘其妙方药秘传,屡用获庆”(附初生锁肚撮口施药法说)。“野老数年江湖,抱术活人”(议责善),由这些原文的点滴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演山省翁是一位云游四海的医家,其所得儿科妙法也是世代家传,后经高人指点。
如果说曾氏的行医经历和处世哲学与儒家有着密切关系的话,那么演山省翁俨然是一派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道林医家。他悟出“道副自然”,“道、释、儒门,三家论议,一性通宗,溥皆是道”;“医道通仙道,悟之入圣”(议明道);“医究一门,道通千圣……谁知活人作德,我敬医道通仙”(病证疑难序)。在其《活幼口议》中有大量道家所留妙方,如蚵丸、七宝妙砂丹等。另在“议身体热”时,他提出“善调理者,循其法度……法以父母各呵儿囟七遍,父先之曰:尔为吾儿,顺适其宜,我精我气……母复呵之曰:尔为吾子,胎气充汝,我血我脉……随呵而愈,急急如律令。”这种治疗方法在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有体现,均是来自道家的禁咒法。
综合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演山省翁并非元代曾世荣,《活幼口议》也并非曾世荣所著。
演山省翁与《活幼口议》
自丹波氏在《中国医籍考》中以曾世荣撰收录了《活幼口议》后,后世学者纷纷遵从之,并顺理成章地为曾世荣添上了省翁别号[5、6],于是,《活幼口议》的真正作者演山省翁的事迹就鲜有人知了。没有人对他的姓氏、里居做过系统详尽的描述。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我们只得到了关于他的零星记载。明·陈履端在《重刻幼幼新书·凡例》中引用前人引文参考时提出演山省翁为宋朝人。《幼幼新书》是南宋时期的一部儿科巨著,其首刊于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7],演山省翁在《活幼口议·议幼幼新书》中提及“近世湖南潭州周宅,广收其文,专入编集,目曰《幼幼新书》”。根据“近世”一词的判断,《活幼口议》的成书年代比《幼幼新书》稍晚,但最晚不应超过100年。由此可以推断《活幼口议》序中的“癸未”年应是1163年或1223年,这也就是《活幼口议》可能的成书年代。那么,演山省翁生活的年代应该基本上可以确定了,他是生活在南宋时期的医家。清·沈金鳌在《幼科释谜》引用大量《活幼口议》原文时,指出演山省翁姓“史”,沈氏的这一论断是否正确可靠,尚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因为在从南宋到清代这一时期的其他典籍中,并没有发现相似的记载。再结合演山省翁自己在其著作《活幼口议》中的描述(“世居江南”、“仆忝执幼科,传授四世”等),我们可以推断出演山省翁应该是南宋时期史姓名演山字省翁生活在江淮一带的世医,他一生淡泊名利,质朴不华,云游四海而广施仁术。其著《活幼口议》,“悉议幼幼证候,诚为学者奥览”(议明至理序),“议证、议药、议诸氏之方,皆凿凿乎如老法史之议刑辟,丝发不可以动移”[3],“索之义理,沛然有余”[3]。可以说,《活幼口议》是演山省翁毕生学术经验之总结。该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色脉证治、胎中受病、惊风痰热等方面论述颇详,而且在小儿保育、颅囟诊法和指纹诊法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综观全书,其在行文上或骈或散,不拘一格;学术上兼采众家之长,遵古而不泥古;内容上自婴幼儿的胎中,初生至成童,调护保育及内外五官诸疾,几全俱备;遣方用药上灵活变通,不拘于成法,认为南人得病不可以北人处方。正因为史氏在儿科疾病论述上中肯綮要,所载诸方切实可行,所以深受后世医家的重视。徐春甫、王肯堂、沈金鳌、孙一奎等都采纳或承袭了其学术观点。
结论
演山省翁在儿科发展史上所作的贡献是不可埋没的,但至目前为止,由于《活幼口议》的作者一直被误认为是曾世荣,因而在所有的医史文献与工具书中都鲜有他的点滴记载,这不能不说是医学史上的一件憾事。笔者深感有必要为演山省翁正名,并希望将演山省翁对儿科学的贡献,正式载入史册。
参考文献
[1]曾勇.湘医源流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4.
[2]任现志.元代儿科医家曾世荣的学术贡献[J].中医文献杂志,2001,(2);8.
[3]曾世荣.活幼口议,影印本[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跋文,序.
[4]高伟.元代医事年表[J].中华医史杂志,1994,24(3);158.
[5]李云.中医人名辞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891.
[6]余瀛鳌,傅景华.中医古籍珍本提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320,325.
[7]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390.(收稿日期∶2002-10-25)
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李国菁 指导 潘远根